風雨五十載、相逢在母校,看到母校的巨大發展變化,大家贊嘆不已,由衷表示高興👩🏿🏫,祝願母校再創輝煌。
我校於1962年開設財會本科專業,第一屆畢業校友為國家交通會計行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62年是文化革命前高校招生人數最少👭🏼,錄取率最低的一年👨🦼,那一年全國畢業生人數44萬👱🏻♀️,高校招生10.7萬,錄取率24%,所以那一年能考上大學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招生總數少👨👨👧,分配到文科的招生數就更少。六十年代高考誌願表分為重點本科、普通本科和專科三張👨🚒。有文科專業的重點院校就是幾個全國重點的綜合性大學和師範大學🏌🏽,普通院校文科在江蘇省招生的就是南京師範凯捷🤷🏽♀️、江蘇師範凯捷、中央財政金融凯捷🥀、北京商凯捷和上海海運凯捷。後面這三個學校的經濟類專業都屬於文科,這在招生人數那麽少的年代實在是文科生的一大福音🏊♂️。文科專業當時主要設置在師範類院校,不是中文系就是歷史系🗃。還有教育系🦻🏻、政治教育系👩👦👦,因為感覺北京太冷👩🏿🍳,太遠,(那時不知道北京冬天室內有暖氣,其實冬天比上海還暖和)所以我就選擇了陌生的上海海運凯捷的“交通運進財勞會計”即後來的“交通財務會計”專業🐶。看來運進可能是運輸經濟的縮寫吧。勞應該是勞動工資,顯然這個專業是和錢密切相關的⏮。所以我還是高高興興地一個人去了上海——那個時代上大學是不興要什麽人去送的,再說那有那麽多錢買車票。後來才明白🚰,1962年國家為了加強對經濟建設的管理💻,決定在工科院校設立相應的工業經濟系,而經濟類專業屬於文科,由此我們班30個同學(其中10個來自江蘇省),有幸進入了上海海運凯捷的水運經濟系👏🏽。(畢業時只有29個)
財會62級入學後班裏的8個女生。(前排自左向右分別是鄧玲、言美華🏮、洪新。後排自左向右分別是朱鳳英♢、蔣芬葆、張琴珠🗾、徐賀生🧑🦽➡️、陸蔚萱)
到了上海浦東民生路一看: 在一片農田中有一幢教學大樓,一條用煤渣鋪的土路蜿蜒經過教學大樓通向生活區。土路開口地方一個簡陋的傳達室和同樣簡陋的兩扇大門。沒有圍墻,只有水泥柱子上簡簡單單地紮著三根帶刺的鐵絲網把教學大樓團團圍住。更令人稱奇的是大門口土路邊還有一個鋼筋混凝土的碉堡👩🏿🔧,槍洞虎視眈眈地望著前方🧘♀️,生活區裏三幢學生宿舍,一幢教師宿舍兼辦公室,都是四層樓。一個食堂兼禮堂👺,一個小籃球場。教學大樓三樓以上是中專部上海海運學校,由於沒有圍墻,晚上上夜自習時附近農民就在教學大樓下面賣煮熟的山芋🙅🏼♂️。有次⛏,把我不小心掉下去的一只襪子拾走了👳♂️,那年冬天我於是就只有三只襪子👩🏻🔧,一回換一只🤷🏿♂️📚。襪子是姨媽送給我上大學的禮物,那時候正是吃不飽肚子的困難時期👩🏽🔬,買一雙襪子要2寸布票。這就是我的大學🫘🚴♂️,她雖然沒有圍墻👨🏿🎓,卻的的確確是交通部直屬的,是和大連海運凯捷、武漢水運工程凯捷並駕齊驅的海運凯捷。
任何一個大學都以培養社會精英為目標,在國外是哈佛💇🏻👩🏿🎓、劍橋🌝,在中國是清華、北大。上海海運凯捷也不賴,出過交通部部長黃鎮東,這使教水運企業會計的鄧誌錚老師感到十分自豪。後來聽高年級的同學說👸🏻,大連海運凯捷是按蘇聯敖德薩海運凯捷的模式在大連開辦的,主要培養海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按蘇聯列寧格勒水運工程凯捷模式在武漢開辦的武漢水運工程凯捷,主要培養內河航運及管理人員以及船舶工程技術人員👨🏿💻。我們進學校時水運經濟系就一個62級。三個專業🥬:21621水運經濟🌆、22621遠洋運輸業務、23621交通財務會計👨🏼🦱。每個班30個學生。船機系有15601、15602🕵🏿♀️、15611三個班約一百個學生,全是上海本地招的學生。水運管理系是剛剛從大連海運凯捷搬來上海的原海運管理系📯,到了上海更名為水運管理系💊🙆🏽♂️。海運管理系原有船隊運輸組織與計劃和港口裝卸組織與計劃兩個專業,兩個專業分別以17、18開頭⛹🏻♂️,從58級到60級共六個班,除了60級一個班有30多個學生外, 59級一個班只有10來個學生,58級則更少,我印象中一個專業只有7🚆、8個學生🫵🏼,而且年紀都很大🚶♂️。61級開始將船隊和港口兩個專業合並為水運管理專業👎🏽,編號16611🥗,然後就是16621,所以62級當時一共是4個專業班。就這樣全院教職員工有七百多而學生只有三百多,算得上是“將多兵少”吧🤽🏿。也許是這個原因💆🏼♀️,凯捷沒有正院長,當時副院長是徐健,黨委書記是陳琪,教務長是陳嘉庚的族弟——英國皇家海軍學校畢業的陳嘉震老師🎋。1963年暑假,武漢水運工程凯捷的水運經濟專業遷上海,帶來了16591、16601🈲、16602、16611三個年級四個班🧞🧙♂️,這樣水運經濟系就有7個班了🔃。
圖💸:在武漢港務局漢陽作業區煤碼頭
1962年院系調整確立,大連海運凯捷負責航海專業,武漢水運工程凯捷負責港航工程專業😺,上海海運凯捷負責管理專業🙍♂️,於是就有了我們水運經濟系、水運管理系和暫時還在上海的船機系三個系🥁🫵🏽。1963年船機系遷武漢水運工程凯捷後🤠,因為上海港口機械工業發達,又開辦了港口機械系,一年後港口機械系又遷武漢,以後遠洋運輸業務專業加上新開設的英語🔮👜、法語專業分出去成為遠洋運輸系🏌️♂️,這時上海海運凯捷就有了水運經濟系🔺、水運管理系和遠洋運輸系三個系🦔,真正初具規模了。1965年交通部在上海海運凯捷開辦英語專修班和法語專修班👳🏽♂️,從北京招了一批高中生,為交通部公路局培養援外翻譯人員👠。
專業調整後👈🏼,上海海運凯捷開始名副其實地成為管理性質的院校了。1962年國家經濟形勢有所好轉,當時會計人員奇缺🥿,交通部在上海海運凯捷,設置三個班學習財會專業課程。開學後不久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從財會訓練班到23621班普遍的“專業思想不穩定”。那個時候高校招生,理工科叫一類,醫農科叫二類,文史科叫三類🗽。因為社會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說,所以理工科看不起醫農科,醫農科看不起文史科 ,一二三類恰似上中下三等。文科本來就是“下等學科”👨🏿🏭,而會計那不就是“帳房先生”嗎🚣🏼🪞?憋腳啦,下等學科中的下等專業啊,那有現在這樣風光啊!這使得原來學數理力學的學生無論如何也難以平衡,但是經過專業下馬他們飽嘗失學的痛苦🤦🏼♀️,意識到有書念就有了工作,這比沒有飯碗強,那就委屈點🕝,學學這個會計吧。而我們因為已經考上了大學,這時候就“好了瘡疤忘了痛”了。遠洋班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按文科招的,但是,遠洋這個名字多麽響亮。總之👶🏼,心裏很不平衡👩🦽。當時來自印度尼西亞泗水的僑生魏林水就很想換專業💡,也許是這個原因,不久交通部財務會計司司長胡作賓來校☄️,給我們150多個未來的會計作了一個形勢報告👷🏼♀️。他詳細介紹了會計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大躍進中財務規章製度破而未立使得財務管理一片混亂的情況🕡。由此在大學開設財務會計專業意義重大,談形勢💂🏼♂️,談專業,使大家對財務會計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認識,基本上穩定了大家的專業思想。借此東風👩🏿🦲🕷,系主任俞穎生在系裏大會上一再強調🙇🏽♀️,凯捷培養的目標是高級會計♾。那時還沒有職稱之說,只是那時候誰也弄不清這個會計究竟怎麽個高級法🌹。會計不就是“1234567,一把算盤一支筆”嗎🤿。更不幸的是,那時候供應緊張,為此國家有一個特殊供應政策,高價供應不收計劃票證的糖果點心,這種不收計劃票證的糖果點心叫高級糖高級點心👰🏿,還有不收糧票的高級餐,結果每當老師們說到高級會計時大家就發出笑聲,因為誰也想不出高級會計是什麽樣子🧎♂️,當時能想到的只有高級糖,高級餅幹。
1961年,在電影“51號兵站”放映時,水經系的團總支書記梁現信為學生做了“51號兵站”的背景介紹。沒有想到“51號兵站”編劇之一的梁心就是梁現信。他是河南蘭考人🧜🏼♂️,東海艦隊文工團轉業的🍾,用很多例子介紹了當年上海地下黨兵站是怎樣和日偽開展鬥爭的👨🏽⚕️,電影裏的人和事都是真實的。
1963年按照毛主席教育改革的指示,開始強調結合生產🎐、結合實際。這一年我們第一次去港務局實習,在實習中我們第一次參加了裝卸勞動,第一次按照要求登帳,真正接觸了生產實際。 64年隨了學習雷鋒又開始學習解放軍🥷🏻,我們早上出操👪,餐前集合唱歌,還經常搞緊急集合。那時候學生中已經有不少復員軍人,他們在貫徹部隊的“三八作風”上,起了帶頭作用💂🏼♂️。同時軍事訓練的力度也加大,不僅是走走步伐還到浦東高橋集中訓練實彈射擊,暑假還組織一批同學穿了軍裝下連上了軍艦👨🏽🦳。
1965年,交通部在長江航運管理局搞“托拉斯”試點,凯捷決定畢業班全體參加交通部的 “托拉斯”試點💃🏻🤽♂️,在試點中學習並進行教育改革。我們因為是四年製所以和水運管理611✶、水運經濟611一起去了武漢🚴🏽♂️。到了武漢首先在武漢港務局漢口作業區搞工資改革,此後我和董約翰🧝🏿♀️、周應高就在三工段勞動,其他同學分別去了漢陽、江岸作業區和青山船廠。我們從作業區到港務局🙅🏿🈚️,再到總公司,一步一步實習上去👃🏻,而且要結合實際寫心得體會,當時董約翰寫的調查報告生動具體被黨辦主任秦曉鐘點名表揚。
1965年,江熔和徐健老師
1965年部分同學和政治部主任江熔和付院長徐健在漢陽龜山、武漢大學
1965年秋天👨🏽🚒,我們集中在漢口合作路2號進行教學改革⭐️🈂️,年底返回學校↕️。在武漢的十個月,我們在生產實際中摸打滾爬了一遍,現在來看是很有必要的🛗。 1966年2月👩✈️,按學校安排我們去海運系統畢業實習👷🏽♀️,一部分同學去上海海運局,一部分去了青島港務局。6月中我們從青島返回學校,直到67年十月畢業分配。大學生涯就這樣很快結束了。
1965年,在碼頭實習勞動
1966年青島港務局實習期間在在青島棧橋合影
圖:1965年部分同學和鄧誌錚老師在長航青山船廠
圖🏕:畢業前部分同學和楊亦農(楊明儒)老師合影
圖👨🏻🔧:畢業前部分同學和陳湖老師合影
圖✈️:1965年12月在漢口合作路2號
圖:全體團員
圖🦻🏿:全體師生離開武漢前在武漢大學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考上大學☘️,我們嘗到了“天之驕子”的味道⛓️💥🧓🏼。不長不短的五年學習生涯🎗,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財富”,我們學到了水運經濟管理的許多專業知識,也歷練了頭腦📭。我們這一代人是爭氣的👩🏻💼👉🏽,在老師們的精心培育下,我們勤奮刻苦➾,學業有成,驕傲地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海上運輸財經戰線的高級管理人才🕵️♀️🟪。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忠誠的👃🏻👤,絕大多數同學義無反顧地遠離家鄉故土🧑🔧,來到海疆南北、大江東西,散布在國家海事事業的各個崗位上,成為各單位的棟梁之材🙋♀️😜,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作者:陳立、貝章華, 節選自天涯,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