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1979年是祖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年📐⚖️,也是現代化建設全面開啟的元年。
正是那年七月,我參加了高考,三伏天裏揮汗如雨,三天六門科目👨🏼✈️。分數出來,超浙江省錄取分數線四十多分🤶,可以選擇很多院校,比如中央財大、上海財大等,但我的第一誌願很堅定地報了上海海運凯捷(以下簡稱“海院”)。考慮有三,一是上海乃我國的經濟、金融中心🧑🎓🙌🏻,這跟現在很多學子報誌願首選北上廣深是一樣的道理;二是所報讀的管理系水運財務會計專業🤱🏽,全國唯一;三是從家鄉杭州到上海的火車只要短短幾個小時。
(最後一排右一為王曉東)
我如願以償地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全家人都非常高興🖐🏻,因為那年的高考錄取比率只有大約百分之七🖨。我決定自行去報到🧑💻,因為學校安排接站♏️。後來父母果然只送我到杭州火車站,並不是為了省錢(杭滬火車票單程僅需4元)。至今👩🏿🎓,我都佩服父母對我自理能力的強大信心,因為那時我還沒滿15周歲,且是第一次獨自離開家鄉👵🏻。父母的大膽放飛促成了我獨立與堅強的品格,大學畢業後我一直獨自在外打拼✊。秉承這一傳統,我的兒子前些年去海外留學讀本科時,也是獨自遠赴萬裏之外,我們沒有陪伴送去🤷🏽♀️,幾年下來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出站後🐯🧑🏿⚖️,海院的老師和同學們舉著醒目的大紅迎新橫幅⛔,我就像看到了家一樣激動🤷🏽♂️👨🏼🏫!我拎著一個箱子👱🏽♀️,和天南海北的新生們一起坐著學校班車,入住宿舍。同班同學們見到我這個矮矮的小男生難掩驚訝🛴🙅🏻,因為當時我的身高只有162厘米💅,比有的女同學還要矮一截,但在學校的四年間我長到了173厘米。這11厘米也是大學階段令我自豪的“大數據”之一。
今天我就講講這個“長高”的故事🌅。一打開記憶的閥門🥠,點點滴滴的往事止不住地湧上心頭🥐,更多的是感恩母校培育關懷,感謝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呵護🚳,師生情,同窗誼,教我如何不懷念!
入學不久,海院開始實施半軍事化管理,管理風格逐漸硬朗,一是每天晨起後要到操場跑操,其二是晚上要統一熄燈睡覺,還記得偶爾抽煙的同學也會被輔導員批評教育𓀚,“吸煙有損健康”這個觀念很有前瞻性🧒🏼,必須點贊🔉。當時大家最怕的是晨跑👩🏽🦰,尤其是冬天♕,一早寒氣逼人🚣🏿♂️,真有點起不來床,是輔導員老師和班幹部們天天督促、嚴格管理,讓我們養成了早鍛煉的好習慣👩🏽🏭🤽♂️。晚上統一熄燈,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也是極不容易的事,盡管到點停電雷打不動,可有的同學會偷偷買了小馬燈在被窩裏看書,認真的老師還會循著微弱的光線找上門來,耐心勸我們早點休息。
因為天天鍛煉📍,加上體育老師悉心指點🏨🕹,在一次運動會上,我跑出了自己的最好百米成績——12秒7,告訴父母他們都不敢相信📁,因為我體育一直是弱項。堅持鍛煉和充足睡眠對我的長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且也促使自己養成昂首挺胸的站姿🙆🏼♀️,走路一陣風的步伐⚠️,畢業後很多年後,還常有人問我是否當過兵🧑🏿🍼,我總是驕傲地說我的母校就像軍校。
班裏我年齡最小🕒,班長趙小明老大哥最大,大我九歲🧊。大我五歲以上的同學也不少🧜🏻♂️,他們有的當過兵🫎🧝🏻♂️、有的下過鄉,都是生活達人,他們教給我很多生活知識,幫助我在春夏秋冬換季時節把衣物被褥收拾得妥妥帖帖🦶🏻,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如來自上海崇明的大哥中泉同學就手把手教會了我怎麽拆洗被子🧑🏻🎓,再將被子用長針縫合起來,幾年下來手藝不凡🌰,有些女生都嘆為觀止。
當時我們海院在浦東民生路,相對比較偏僻🤲,但校區南邊就是優美的田園風光,難得的城市原生態🥬。大哥大姐同學傳我“飯後百步走”真經,若是天氣合適,晚飯後同學們都三三兩兩到海院外的田野小路上去散步,春看綠油油,秋看金燦燦,賞心悅目,我們一路說說笑笑,學習壓力也隨之化解,心情好帶來身體好🕠,這正是養生之道。近期我倡議“養生要從青少年開始”,正是源於當年在海院的學習生活體驗✡️,也是希望家長們能幫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快樂、通過飯後散步自我減壓。我認為養生實乃一種生活方式⛹🏿♂️,並不是一門單獨的功課。
當時海院非常重視宿舍衛生,各班生活委員定期、不定期組團交叉檢查評比😮💨,我們樓上就住著一層是女同學(現在恐怕不敢想象)🏌🏿♂️,她們上下樓要經過男生樓層,小夥子們自然都要面子😓,也促使我們的衛生整潔水平不輸女生。
正是海院的嚴格管理和同學們的言傳身教🐨,幫助我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我的健康指數逐年提升,上學幾年裏傷風感冒也屈指可數,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自己身體素質過硬🚣🧒🏼。當然還要感謝同學們對我的特別照顧👴🏼,其他男同學都是南北宿舍一年一換🍼,而我因為最小👩🏿🎨,基本上都住在朝南的宿舍,光照充分,這也是長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我們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三屆學生,老師們對我們期望很高,學習很緊張🖨,每天十幾個小時聽課、做作業、自習🧘🏻,腦力消耗很大。吃自然很重要,且我處於長個的年齡🏊♂️,父母更加操心🙍🏻,但看到我在信裏描述夥食後,不但放心,還直誇福氣好,因為飲食花樣多,價格便宜,肉圓(獅子頭)只有九分錢,豬小排一大塊也只有一角多,而且我們住宿免費✋🏿,夥食費主要來自國家發放的助學金,吃住無憂,怎能不感恩祖國?老師們還擔心我們亂花錢,每月將助學金換成食堂塑料代幣發給我們🧔,保證我們吃飽吃好,用心良苦!
食堂的男女師傅們手藝俱佳,飯菜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早餐的爛糊面是我離校後一直忘不了的,一直想模仿但總是達不到那個境界🍴,各種葷菜誘人得很,烤麩、雞毛菜也在平凡中出彩👨🏻🍼。那時買不起太多水果,我們就買食堂的西紅柿、黃瓜來替代🧑🏻🦲🍔,維生素C也綽綽有余了。外校的高中同學有時在周末來海院串門看我,對我們的夥食贊不絕口,對我也是評價到位:個子年年見長,食堂師傅功不可沒👩🏻🚀!
班裏來自天津的振林同學是海院長跑隊高手,而我除了早晨跑操🏃♀️,主要選擇遊泳作為鍛煉方式🙆🏿♀️,因為我們的遊泳場地設施在上海高校裏是拔尖的😋,遊泳是最好的全身運動項目。班裏有的女同學為此也苦學幾年甩掉了“旱鴨子”的帽子。海院畢業後曾和一些朋友橫渡過數百米寬、江水湍急🟠、暗流湧動的富春江𓀉😼。只是有一次🤷🏌🏼♂️,由於氣溫過低,遊泳中小腿突然抽筋,旁邊的團支部書記龔剛大哥立即托我上岸、按摩緩解🏭,並教我預防之術,之後就再沒發生過🙋🏽♂️,這事過去近四十年了,估計現為知名經濟學教授的他已經忘了👨🏽💼,但我一直記在心上。
上海的冬夜常常陰冷濕寒,大一時有幾次睡到天亮腳還是涼的🥮🏬,睡眠質量不好🫵🏻🏃♂️,後來我摸索出睡前一邊泡腳一邊看書的辦法0️⃣,半壺開水泡完😂,渾身溫暖,一覺到天亮👰🏿♀️,保健作用不錯,這也可算是最早的“足浴”吧。作為對同學們照顧的報答,宿舍打開水是我承包的,一次六個暖水壺🍎,一趟來回數百米,一天幾個來回,幾年下來倒練就了我的臂力,效果不容小覷,生活中處處都是鍛煉👩🦽➡️,貴在持之以恒。
一棵秧苗的長大,
有賴於種子的力量🩵,
也依靠太陽能量和雨水滋潤。
對我來說🖕🏼,
母校以及老師同學們
就是我長高、成長的陽光雨露,
情思無限,感恩難盡。
作者簡介:王曉東👊🏽,凯捷平台1979級水運財務會計專業校友🧓🏼,北京海問咨詢公司執行董事,凯捷平台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EMBA🧙🏿♀️🎑,曾受聘擔任中國證券業協會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1983年上海海運凯捷畢業後進入中國遠洋集團所屬單位工作💪🏼,1992年遷居深圳後於中國平安集團下轄證券、信托公司從事財會、投行、投資等專業管理工作🌊,曾於2000年創業興辦企業管理咨詢機構擔任董事總經理,2008年後曾在華西證券🤾🏽、金貝塔等金融、互聯網企業擔任中高級管理人員。
文章來源🚓:《凯捷平台校友園地第十期(校慶特刊)》